初學者指南:Content + SEO 內容行銷優化篇

初學者指南:Content + SEO 內容行銷優化篇

這篇文章我要談談內容行銷跟 SEO 搜尋引擎最佳化有什麼關聯,又要如何產生正面的 SEO 影響。

SEO 大道至簡來說,首先就是先搞定網站各方面技術,然後進行關鍵字研究,接著針對這些關鍵字創建高品質的原創內容,有內容之後再進行外部推廣。

最後 3 個步驟需要重複執行(關鍵字研究、產出內容與外部推廣),而發布可以滿足用戶意圖、需求的內容且推廣的過程就是內容行銷的執行重點。

所以,內容行銷是 SEO 的核心之一,而且內容其實也是網路的核心,因為網路就是大量網頁的整合地,搜尋引擎則是為用戶快速篩選和提供內容。

現在的你可能會想,有些網站沒有什麼內容在自然搜尋排名依然表現良好,說實話這是少數例子,而不是常態。

內容行銷如何最大化幫助 SEO?

首先,要先找出與自身業務項目相關的關鍵字,從而再創建優質內容,通過內容來吸引潛在客戶,甚至促使他們願意分享或引用它。持續一段時間並進行此操作,逐漸地,Google 可能會對你的網站有更高度的認同,並且會提升自然搜尋排名。

SEO 和內容行銷是數位行銷中最重要的手法之一,如果可以設法整合這兩種手法,那麼成功的機會就會大大增加。

無論你是部落客、行銷人還是企業主,了解如何做好 SEO 和內容行銷的好處都是非常重要的。當然,更重要的是學習如何有效地使用它們。

SEO 與內容行銷的好處是什麼?

SEO 不是一個理論概念,而是可以應用於網站或部落格的執行規則,以便搜尋引擎可以更好地理解它,在設計製作網站前就應該考慮到,而不是之後再說,這對時間與金錢都是更有利的。

為了將 SEO 和內容行銷進行比較,我僅考慮 SEO 技術部分,不考慮其他因素。

導入 SEO 有什麼好處?

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,經過搜尋優化的網站更有可能:

• 在Google、Yahoo的自然搜尋排名更高,獲得更多流量

• 吸引更多有意圖性的精準流量(尋找特定內容)

• 用戶使用體驗更好更輕鬆,進而帶來許多其他好處(更多銷售,更高的轉換率)

• 與未優化的網站相比,載入速度更快

導入內容行銷有什麼好處?

內容行銷並非只是用於網站的行銷方式,而是包含任何行銷渠道,它解釋如何將內容用於行銷目的與產生效益。

內容也可以是任何內容,例如:文章、圖片、影片、資訊圖表、播客、產品開箱文…等等,並透過內容達成某些目標。例如:為網站增加流量、銷售量、讓更多人註冊會員…等。

內容行銷 VS SEO

從上面給出的說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,內容行銷和 SEO 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 SEO 更具技術性,與網站設計、結構和功能更相關。

導入 SEO 可以確保網站具有正確的網址、標題和描述、載入速度、易於使用的選單、圖片具有正確的alt…等等;通過內容行銷確定要發布的內容類型、如何呈現以及如何推廣,以便使其出現在目標受眾面前。

為什麼內容行銷和 SEO 需要進行整合?

看到這裡,你應該已經理解為什麼這兩種方法需要一起執行,而不只是選擇其中一種方法,這樣才可以產生更出色的結果。所以,內容行銷是新時代 SEO 嗎?

內容行銷絕對不是新時代 SEO,但它已成為 SEO 的重要組成部分,這正是為什麼我主張這兩種方式要進行整合,缺少一方都會使成效大大降低。

結論&最後我想說

如果不知道如何同時利用 SEO 和內容行銷,那麼將會很難獲得最好的結果。

所以,新時代 SEO 並不是單靠內容行銷就能搞定一切,而且這確實不是完全同一件事情,還是需要將 SEO 導入網站,同時進行內容行銷。

創建高質量內容並不容易,這需要很多時間和精力,與其他 SEO 任務相比,這可能是最昂貴且長期性的執行工作。

因此,從一開始就需要了解的是,雖然 SEO 要做得好確實需要好內容,但是不需要任何類型的內容,商家應該集中精力在特定關鍵字或主題內容,也就是為用戶和搜尋引擎提供他們喜歡或需要的內容,藉此善用手中緊握的資源來獲得更好的成效。

SEO 先生 林杰銘 Jay Lin
專注於數位行銷手法,期望透過顧問和教學服務,協助資源有限的中小企業增強自身數位行銷力,致力讓所需企業都能透過網路開發更多客戶,讓潛在客戶能快速主動找上門!著有《小資老闆集客行銷術》

發佈留言

在遇到 Jay 老師之前,就買了一大堆網路行銷的書來看,光是 SEO 就買了8本來研究,所以原本對 SEO 就有一點基礎的我,還以為我已經知道很多了,上過老師的課才發現,原來很多更高層次的策略性重點 …我之前根本都不知道,老師還幫我釐清了很多盲點。上過老師的 SEO 課程後,我只能說,這樣的Know How 跟收費真的是太超值啦!

吉他補給SEO改善案例
張斯綸
吉他補給創辦人吉他補給創辦人,

需要數位行銷協助嗎?

假如你需要任何 SEO 教學都可以聯繫我,包含企業內訓、公開課程、講座和1對1教學。